“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随着新课标卷高考作文材料联想和思考,今天,卓晖冠科对人工智能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以及更新迭代,做一个阐述。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基本内涵包含了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在算法、算力、数据的集成创新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臻成熟,为生产力要素提质增效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可将人类现有知识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海量数据投喂和深度学习模拟人类思维方式,能够学习远超人脑掌握的知识,同时对信息化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并进行创造性运用,从而具有能动的、主动的知识创造和运用能力,形成文案设计、文生图片、文生视频、代码生成等功能多样的智慧能力,为人类智力劳动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甚至在诸多领域形成“机器替代人”的显著优势,为全方位提升劳动力素养和技能、提高智力劳动效率提供了重要动力。从劳动资料的角度来说,作为“颠覆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孕育出更多新型生产工具,使得劳动资料由原来的物质性向虚拟性转化,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从劳动对象的角度来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人工智能将生产过程简化为劳动者(人/智能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劳动对象(数据)进行智慧化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及所智慧化处理的事物都是新质生产力概念下的劳动对象。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组织效率,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降本增效空间。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通过全面作用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对整个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一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以算力和数据为上游基础层、以大模型平台为核心的中游技术层、以各类产业场景为导向的下游应用层的新型产业链,在自动翻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荐等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一些行业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领域知识或经验相结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业竞争力。据统计,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已经体现出了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二是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矿山大模型、气象大模型、交通大模型等一批数字化转型新标杆,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目前在我国已经建成的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经过AI改造的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开辟出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涅槃重生的新路径。
三是助力宏观经济调控。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科学的经济分析算法模型能够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助力提升国家经济监测研判和宏观调控水平,为宏观经济调控、产业政策制定等发展改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思维理念和政策工具也需要深刻变革与创新,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调度算力资源、数据要素、数字产能,成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的新命题。